中新网长沙9月5日电题:来华“取经”的非洲留学生:把本领和友谊带回非洲
记者唐小晴
顶着高温,汗流浃背的楚柯正在室内赶制研究生实践课题--改良型油菜籽烘干设备。“努力了几个月,设备性能大大提升,油菜籽的破损率变小了,烘干时间也减少了。”中文流利的楚柯说道。
这位24岁的非洲喀麦隆小伙是湖南农业大学留学生。来华一年半,他不仅学会了中文,还能操作20多种农业设备。其最终目的是学会如何掌握现代农业的装备和技术,做一名非洲新农民。
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留学的缇娜、欧酷、卡冰(从左至右)。唐小晴摄
楚柯说,这几年,中国很多农业企业把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带到喀麦隆,帮助当地提高农作物产量。“喀麦隆现在也有水稻,种类很多,产量很高,质量也比较好,还有中国人来教我们种植。”
随着中非关系的不断深入,越来越多的非洲青年选择来中国留学。他们把在中国所学和在中国收获的友情带回非洲,为中非友好注入新鲜血液。
据法国《世界报》报道,截至年9月,在华非洲留学生总人数已将近5万人。他们中的大多数可以领取中国政府的奖学金。
目前,湖南高校招收的非洲留学生有名,占该省接收国际留学生的50%以上,涉及农学、工商管理、土木和机械等专业。
来自加纳的卡冰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研习临床医学,在北京、天津、长沙和张家界等城市都有中国朋友。她想把中国先进医术带回国。
“中国政府派出了很医院,包括我在内的非洲人很感谢他们,他们为增进非中友谊做出了重要贡献。”操着一口地道汉语的卡冰告诉记者,她毕医院实习,用在中国学到的医学知识帮助底层的非洲民众。
卡冰的校友缇娜27岁,曾在赞比亚学了三年西医。“中国的医学水平很先进,很多非洲人从中受益,我打算把在中国的学习经历写成一本图文并茂的书,争取在赞比亚发行,让更多学医的非洲青年了解中国。”缇娜说。
不远万里来到湖南,带着成为一名医生的梦想,来自加纳的欧酷格外珍惜学习机会。他经常在课余时间“缠”着老师给自己“开小灶”,交流学术问题。这位非洲“90后”青年已经学会了针灸、推拿和穴位按摩。
爱美的卡冰正在补妆。唐小晴摄
欧酷说,非中的友好交往,也给他的家乡带来了很多新变化。“中国产品随处可见,比如电视、手机、电脑和及各类日常用品,很多年轻人开始学汉语。”
欧酷认为,非中还可以在青年领域多加强交流,传好非洲友好的接力棒,使双方传统友谊在一代代青年手中继承和发展下去。“青年是非洲的未来,也是非中合作的未来,我要把神奇的中国中医带到非洲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