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系山区北京中科医院温情相伴 https://auto.qingdaonews.com/content/2018-06/19/content_20138493.htm第篇推文字阅读时间:8分钟
世界另一端的阿根廷农民,为了生存不得不疯狂提升种植效率。
这其中就用到了一种技术:免耕法。
这种做法不但节约人力成本,还让潘帕斯草原的地力得到了恢复。
一些朋友非常感兴趣,故为大家分享下这种技术。
首先古人教导我们“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”肯定是对的!
只有辛勤耕耘,才能换来丰厚收获。
那为啥还要免耕,种懒庄稼能有好收成么?
01
救世主
美国“黑风暴”入选了20世纪十大自然灾害之一。
遮天蔽日的强沙尘暴,是人口快速增长的结果。
要吃饭的人多了,不合理的农垦、过度放牧、过度采樵、单一耕种等情况就随之出现。
这些现象导致植被和地表结构被破坏,草原沙化、生态系统失衡......
我国这些年来,机械耕作活动增强,大规模单一种植越来越多。
也出现了与美国当年一样的问题。
河流泛滥、沙尘暴狂獗、土壤退化、作业成本上升,施肥量一年胜过一年,产量却有了下降的趋势。
世界上出现这样情况的国家,比比皆是。
有人甚至认为人类已经没救了,这个世界完了!
而免耕法,就是在这个时候,以救世主的形象出现在人们视线范围中的。
02
免耕如何救世
关于深翻耕的坏处,你可能在网上早已见识过。
比如:土壤营养和有机碳损失、土壤侵蚀退化、土壤团粒结构被破坏等。
而免耕法不会出现以上问题。
为什么?
网上有很多解释,大家可以去看看。
但个人认为,关键只在于一个东西:水。
水土水土,离了水,就不再是土而成了沙。
如果风再吹一吹,那就成沙尘暴了。
保水的土地:土壤结构更加紧致细腻,微生物群落生长更加健康,土壤墒情更良好。不保水的土地,种啥都费劲。
那么世界上最保水的地方是哪?
——没错,就是上图的湿地!
免耕法的灵感,就来源于此。
湿地丰富的有机质是:
落叶枯枝掉落在地,经微生物分解渗入泥土中,长年累月地培肥地力的结果。
而免耕法模拟的真是湿地生态:
将上茬的秸秆留在地里,尽可能减少耕作,以减少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破坏和水分的流失。
我们的世界是能量守恒的世界。
作物生长需要从土地里汲取能量,人们收获了果实之后,将秸秆还田又让一部分能量又流回了地里。
同理,深耕对土地的影响就好比荒漠。
荒漠没有高大植被阻挡,狂风肆意地让沙丘变平地,又让平地变成沙丘,如此循环。
而地面的沙子被吹走,地底的沙子露了出来,水分流失极大。
深耕也是如此。
地表的土壤被翻到下面,深层的土壤被翻到了面上。
不但已形成的稳定土壤微生物群落被破坏,水分也会流失。
耕作一季下来,免耕法的土壤含水量为16.8%,传统耕作的含水量为14.2%。
经年累月之后,这个差距会越来越大。
免耕法有固土保墒,增加土壤蓄水量,减少径流量和蒸发量,防风蚀等特点。
这也让它成了人类对抗沙尘暴的有力武器。
03
免耕法的弊端
当时免耕法能流行起来,光跟农场主说环保是说不通的。
把秸秆丢在地面,还不翻到深坑去,最大的问题就是杂草。
另外,秸秆为虫、病菌提供了完美的越冬场所,病虫害也会更加严重。
而免耕法真正流行起来是因为:
一是转基因,除草剂和耐除草剂基因的出现,让除杂草变得经济可行。二是燃料价格上涨,减少机械化作业可以省下一大笔钱。三才是出于环境考虑,对抗黑风暴,减少水资源污染啥的。
阿根廷农民肯用免耕法,最大原因是孟山都。
他们的农达农药(ROUNDUP)和耐农达基因很受欢迎。
孟山都靠着这一产品,在阿根廷深深的扎下了根。
回头看看我国情况。
人力成本不便宜,燃料价格不便宜,环保问题也存在,这些都为免耕法提供了“发展”的土壤。
但还是有一大障碍:杂草。
我国免耕法研究除杂草较多的,是机收机种的几个作物:水稻、玉米、小麦、油菜等。
方式方法不外乎以下几种:
用的最多的办法还是打药。其次是通过密植、出壮苗,通过竞争优势来减少杂草。小麦还可以通过促分蘖来减少杂草。还有诸如轮作、冬灌、进行多样化种植等综合防治措施。
这些方法都存在成本上升的问题。
所以从耕作制度、社会经济发展、农业生产水平等方面看,免耕法在我国流行起来确实困难。
其实说白了:钱赚少了,怎么流行的起来?
04
免耕法的适用范围
耕作方式从“免耕-刀耕火种-农具耕作-机械耕作”发展的,那现在的免耕并非是退回到起点。
个人觉得是科学的进步。
因为现在的免耕法:
模仿了湿地、雨林生态系统,也继承了湿地生态系统涵养水土的功能,适用于原本大规模机械耕种单一作物的土地,节本增效是人们对于耕作的更深层理解。
我国最开始使用免耕法的,多是新疆、内蒙等地。
这些地方使用的是大型免耕机,需求也更加旺盛和紧迫。
近些年针对零散地块的小型免耕播种机、喷雾机、收割机也已经面世。
而且也出现了很多免耕剂(复合菌肥)(撒到土里不但微生物分解秸秆的速度更快,同时还能给土壤补充点肥力)。
但这并不是说免耕法就是万能的,要灵活调节灵活运用。
如果你希望你的土壤向湿地靠拢,就可以使用免耕法。如果你种植的作物喜欢沙地,那还是多耕耕地,向沙地靠拢。
关于免耕的灵活运用,也有很多民间高手走出了新路子。比如:
四川有稻底种麦的做法,水稻收时保持田地湿润,分厢施入土杂肥,将麦种均匀播撒在厢面上,单产较常规耕作增加了50kg。江苏有秋大豆免耕的做法,早稻收前一星期灌一次跑马水,收后用小铲挖穴播秋大豆,一播全苗产量高。湖南有旱板田免耕种油菜的做法,中稻收后,趁湿分厢开沟,挖穴播油菜籽,面盖窖籽肥,较犁田播油菜的每亩增30.15kg。安徽有麦茬免耕种水稻的做法,利用麦茬地不翻耕,直接泡水插秧。黑龙江的连续水稻耙茬免耕播种,单产由kg提高到kg以上,比在同等条件下的翻耕地增产5.4~13%。宁夏在头年小麦苜蓿地上,耙茬直播水稻,单产较翻耕地增产16.5%。北京市农科所研究在小麦挑旗时,将水稻旱种于小麦行间,麦收后进水,小麦单产kg,水稻kg,全年亩产共kg。......
凡具有自然免耕条件的土壤,无论是水田还是旱土,都能表现出通气、透水、导温和供水、供肥能力稳定而强盛的优点。
这样的土壤更能抗旱、涝、狂风、暴雨等自然灾害的袭击。
也就自然达到抗灾保收,甚至增收的效果。
05
适合才是最好
鞋合不合适自己的脚才知道。
适合才是最好。
最后咱们再来看看对深耕坏处的解释:
土壤经过多次耕作,团粒结构被破坏,供肥、供水、调气、匀热的体系没有了。特别在翻耕后,上层肥土翻入下层,下层瘦土翻到上层,“上瘦下肥”不利作物幼苗生长,产生了土壤肥力的不平衡,人们不得不施用化肥来弥补。
土壤有四性,即水、肥、气、热。
如果四性表现不协调,不能稳、匀、足、适地供应作物生长,作物想丰收肯定难咯。
人们为了调整好土壤的四性,促使作物丰产,就必须进行施肥、灌水、中耕等多次作业。
所以不管你用免耕也好,深耕也罢,最重要的就是调节土壤四性。
调出最适合你所播种的作物生长的土壤。
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本书——《论中国特色自然农法:汪明论文书信集》
二小悟农
悟道新农业路上新农人的新观点